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记如东癌友康复协会

  • 思怡
楼主回复
  • 阅读:1697
  • 回复:0
  • 发表于:2012/7/30 11:33:2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用乐观的心境来慰藉重症的躯体,用精神的支撑挑战生命的艰辛。一个人不怕被石头压着站不起来,就怕缺少一种坚韧的毅力,使自己根本不想站起来——

——记如东癌友康复协会

□ 记者 俞慧娟

会 员 感 悟:★每一个癌症病人都经历过生死考验。

★只有在死亡边缘走一遭,才能真正体会“生”和“死”是什么滋味。

★认识这么多人,看到大家群体抗争,坚强活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到成立这个协会的意义所在。

★人生有涯,即使没有疾病的侵扰,即使没有天灾人祸,生命也必有大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坦然地接受生活所赐予的一切,我们才会真正地理解生命的内涵,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

在县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患癌症,却与死神赛跑,他们承受病痛,却以微笑面对;他们互相携手,他们相互鼓励,直面病魔,像坚强的集体舞者,珍惜并快乐着活着的每一天,他们就是如东县癌友康复协会的会员们。

日前,记者走近他们,感悟他们的坚强与不易。

游走在生死边缘,他们乐观面对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生命犹如一盆花,病了的时候不要惊慌,修剪一下病的枝叶,松松花土,施点肥料,再经点风雨,晒晒太阳,就一定会起死回生,茁壮成长。一次次游走在生死边缘,一次次死而复生的轮回,让他们比常人更加坚强,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于斌,胃癌19年;刘侠,肝癌15年;刘毓兰,乳腺癌16年;邱学玲,直肠癌29年……

在癌友康复协会,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生命重生的故事。

“我曾经是个大胖子。”这是记者在老年大学见到于斌时,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眼前的于斌虽然有些消瘦,但精气神却好得很。于斌告诉我,19年前,她被查出胃癌时已经是中期了,手术后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先后做过12次化疗。每次化疗后的于斌反应都极大,呕吐不止,几乎一个星期都不能进食。“好不容易缓过来了,第二次化疗又到跟前了,每一次化疗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煎熬。”胃部变小,带来的是饭量的减小,“原先我有136斤,现在只有107斤。人瘦些,反而感觉精神了。”

2002年,于斌从县人民医院退休后,便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多幅作品曾在县、市绘画比赛中获奖。如今,她又摇身一变,成为了老年大学保健班的老师。在学员汪美芳的眼里,于老师讲起课来精神饱满,完全就是个健康人。

在县癌友康复协会里,还有不少跟于斌一样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65岁的刘侠,肝脏被切除了三分之一。刘侠对我说,手术后是最痛苦的时期,疼得钻心,最长一次从晚上7点半到早上9点半,整整14个小时,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到最后连打滚的力气都没有了。“好在,咬咬牙还是熬过来了。”康复后的刘侠放不下自己的教育事业,如今在县内某培训机构任教。

陈慧芳,退休教师,74岁,胃癌11年,胃被切除掉五分之四,3年时间内吃掉1200斤中药。病魔没有摧垮她,反而让她心态越发显得年轻了。她说:“人生有涯,即使没有疾病的侵扰,即使没有天灾人祸,生命也必有大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坦然地接受生活所赐予的一切,我们才会真正地理解生命的内涵,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

人生的黑暗时期,他们抱团取暖

癌症并不等于死亡,作为社会上需要关心的群体之一,癌友协会的会员们相互搀扶,群体抗争,抱团取暖,共同走过这段黑暗期。

协会常务理事徐可昆说:“癌症对人的摧毁,最终是精神的摧毁。有人问我化疗是什么感觉,其实那就是濒死的感觉。那种浑身插满管子的痛苦是无人能想象的。得了绝症,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挺不过来的,这时候病友的鼓励,榜样的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会员刘毓兰说:“协会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家,协会的会员就像兄弟姐妹。因为大家都有着类似的遭遇,所以更能互相体谅。大家互相关心,过得开心,似乎病魔也就离自己远去了。

如东癌友康复协会成立于2006年1月,目前已发展会员600多名。协会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患者服务;群体抗癌,科学康复;医患结合,共创和谐“的宗旨,想方设法为会员提供便利和帮助。先后组织防癌抗癌、健康养生科普讲座28期;开展医疗健康培训咨询20多次;参加人数2600多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多份;先后邀请上海二医大、中山、华山、南通肿瘤医院、县人民医院知名专家12人次为近500人进行义诊;慰问癌友250多人;组织县人民医院优惠提供免费健康体检三批次500多人次。

协会里,癌友们相互关心,无论是老朋友旧病复发,还是听说有新病友,大家都会自发地相约一起去探望,用各自的经历传授经验,现身说法给他们鼓劲。副会长张银涛说:“只有在死亡边缘走一遭,才能真正体会 ‘生’和‘死’是什么滋味。大家同病相怜,所以更得珍惜,也更要相互搀扶。”曾经是环镇医院院长的他,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积极为病友们奔走。虽然晕车,但只要会员们一句话,陪着去南通、上海看病,他始终不遗余力。

在协会,还有一群特殊的人——志愿者。他们是健康人,但却始终视自己为协会的一份子,尽心尽力。协会会长、协会发起人俞燕娜是健康的,但5年多来,只要有活动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说:“认识这么多人,看到大家群体抗争,坚强活下来,我更加体会到这个协会成立的意义所在。”72岁的骆如英,当志愿者已有4年多时间,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纠正一个会员的跳舞动作,她告诉我,与这么多坚强的人在一起,大家一起共舞,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据了解,这样的志愿者协会里共有40多人。

未来,他们期盼有一个真正的“家”

家是生命的港湾,癌症患者们更需要这样的家。在这样的家里,每个人都忘却身体的疼痛;在这样的家里每个人都洋溢着美丽的笑容;在这样的家里每个人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但经费的缺少却让他们忧心忡忡,让这个家举步维艰,让这个家不那么真实。

经费紧张,伴随着协会一路“成长”。

协会刚成立的时候,办公室借设在掘港镇民主居委会的活动室,后来又换成了县人民医院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其实我们也渴望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家’。”副会长刘侠说,由于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所以一有活动,会员们就打起了“游击战”,“我们去过节制闸桥洞底下、小区地下车库、卫校的食堂……如今一个养生会所将场地免费借给我们,可下半年养生会所就要关门了,以后又不知道要去哪了。”说到这,刘侠默默地叹了口气。

由于经费紧张,为了能正常参加活动,每个人都是自费,去年一年会长俞燕娜自己垫付了5000多元。“每次联系活动,联系体检,电话费肯定不少,但我们只能自掏腰包。”

如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歧视癌症病人,甚至是指指点点。刘侠说,“其实,癌症病人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由此可见,防癌抗癌工作更需要宣传。每年,我们开展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就是让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关怀癌症病人。通过群体抗争,会员们在大家庭里收获了信心,得到了帮助,有益家庭,也惠及社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用大爱谱写生命之歌,“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关注我们。”这是采访当天,这个特殊群体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

 自2006年成立以来,协会共吸纳会员600多名,先后组织防癌、抗癌、科普讲座17期,开展医疗健康培训咨询20多次,参加人数达2600多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多份,先后邀请上海二军大、中山、华山等医院知名专家15次,为近500人义诊,慰问肿瘤病人250多人。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