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贴图]栟茶场徐述夔的一柱楼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呢

  • jiangbeigege
楼主回复
  • 阅读:5858
  • 回复:6
  • 发表于:2010/1/9 22:47:2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千年古镇的栟茶,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太多的人文典故。如今古迹难寻了。
清朝举人徐述夔曾建一柱楼,并在楼内撰写了大量诗文。由于文字狱,被毁。一柱楼也败落了。民国时期又重建过,张謇还题词了。后来又毁于国民党之手。
对于一柱楼的外形已无从考证了。现发一图,抛转引玉。不知还能否引某些回忆!
 

徐述夔与一柱楼诗案

    【摘  要】  清朝乾隆年间东台茶(今属如东)举人徐述夔以磨勘字句,遭停仕途,遂建“一柱楼”,广交雅士宿儒,以著述为事,成绩斐然。然与小人结睚眦之怨,为怨家所害,以诗中有辞隐示指斥,为大逆不道之言,遂受剖棺戮尸之刑,其族人弟子及其诗文校对者皆获祸。名士沈德潜曾为之作传,亦被“革其职夺其谥扑其碑碎其尸”。文字之狱加烈,由此可知。
    【关键词】  徐述夔  一柱楼  文字狱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壬寅,江宁布政使陶易﹑东台县知县涂跃龙﹑扬州府知府谢启昆,同被逮捕查办。十月乙亥,已革江宁布政使陶易意存徇纵,论斩。辛巳,以杨魁于控告逆词不别轻重﹑办理过当,下部议处。看到此,您不禁会问,到底是什么事,惹得乾隆帝大发雷霆呢?原来,“是岁,《一柱楼诗》狱成,文字之狱加烈”。同年十一月癸丑,乾隆帝派遣钦差率大批官兵闯入南黄海之滨的茶镇,没收已故举人徐述夔家产,述夔及子怀祖遭剖棺戮尸之罪,其孙食田﹑食书及列名校对《一柱楼诗》之人议斩。这便是震惊朝野的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一柱楼诗案。
徐述夔(17031763),原名赓雅,江苏扬州府东台县栟茶镇(今属如东县)人,先世世代居官。乾隆三年,徐述夔于江南长洲沈德潜等共乡试,皆中举人,交往过密,友谊甚为深厚。盖斯时,述夔在其试卷《君使臣以礼》中写作“礼者,君所自尽也”的“违碍”论说,为礼部勘磨官察觉,于是乎,“停会试”,取消他继续考进试的资格。中举之幸,于雄心勃勃欲济世安邦的徐述夔无疑是巨大的欢欣鼓舞,而停会试之痛,又使得欲借科举之阶成就伟业的夙愿成为泡影。自此,徐述夔便决志功名,在其乡里栟茶镇建成一座读书楼——“中以一柱支之,众梁纷架其上,楼梯筑于楼外”——“一柱楼”。何为“一柱楼”?列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用一柱楼孤兀突傲之形,寓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为伍的骨气;有的说是以‘一柱’与‘易朱’的谐音寄托自己反清复明的志向”。(《江苏县邑风物丛书·如东》)唐代张祜《读狄梁公传》诗云:“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宋代王谠《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清钱谦益亦有诗云:“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从以上的示例我们不难看出,“一柱”有其比喻义,即喻能独当一面﹑能力高强之人。我想,徐述夔将其读书楼名之“一柱楼”,大概也有此意。徐述夔为何在停会试后,仍不坠青云之志,喻自己为“一柱”呢?徐述夔生活在康乾盛世,处于这一政治经济背景下的诗人,其心理特征是开朗﹑外向﹑热情而豪迈,他既不害怕失去平衡,也不容易在失去平衡后变态,而是习惯于在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外部联系中寻找生活的支撑点,一柱楼正是这一支撑点。一柱楼建成后,述夔便广交雅士宿儒,以著述为事。
徐述夔带着他的理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参加科举考试,但仕途被封,理想难以实现。停会试这一灾难,从思想感情上﹑肉体心灵上使他受到摧残,造成了许多无可弥补的损失和憾恨。而面对眼前的盛世景象更使诗人心伤,幻灭后的惶惑﹑失落后的伤感,无时不在侵袭着诗人那咯血的灵魂。巨大的历史创伤裸露在诗人面前,痛定思痛的悲哀侵蚀着他的心灵。积郁多年的愤懑要得到抒发,压抑多年的情绪要得到宣泄,加之“反清复明”思想的熏陶,大快人心的反清诗句便随之产生,迅速地传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新声和社会情绪。
徐述夔的一生著作很多,从《四库全书·禁书总目·应毁徐述夔悖妄书目》可知:《一柱楼编年诗》《一柱楼和陶诗》《一柱楼小题诗》《学庸讲义》《茶场志》《想诒琐笔》《未刻古文》《未刻论语摘要》《未刻诗余》《未刻蘧堂杂著》《诗文》《五色石传奇》。但我们今天所见的只能是残章断句,未及全貌。其中,被视为大逆不道者,如《咏鼠啮衣》云:“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咏紫牡丹》诗云:“夺朱非正色,异种(一作胡乃)亦称王。”《咏鹤立鸡群》:“明朝期振羽,一举去清都。”《咏宣德杯》云:“大明天子重想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有人认为“壶”与“胡”谐音!)个中隐藏着对清王朝的诽谤还是借物起兴,实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民国以后发现徐述夔的作品还有:《大学释义》、《上书野菊诗三十律》(完整者二十八律另二十一字)、《雷公像赞》(手书)等。今存《一柱楼外集》(不分卷),为近代石印本。该集为徐氏弟子徐首发的族孙徐藻孺以家中所秘藏述夔手书横卷付诸石印而成,集前有民国八年叶文翰序。校察其诗,并无“违碍”之语。据袁行云行先生考证,“其内容字体,确为雍、乾间作手”,并推测“盖嘉庆以降,文禁渐弛,家人无知,故能保存,不终閟也.《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判断和推测是合理的。乾隆帝的查封、禁毁的《一柱楼诗》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徐述夔作古后,他的学业沈成濯将其诗付诸梓行,并请沈德潜为之作序而成。
一柱楼诗案发生后,御史曹一士上疏谏:“比年来,小人不识两朝亟诛之故,往往结睚眦之怨,影响攻讦,指摘字句,有司多方穷鞫。波累师生,株连亲故,破家亡命,甚可悯也。臣以为不过词人习悲非怀悖逆。请  直省嗣后凡有举首者,苟无的  ,依律反坐,以为诬告者诫。”(见陈高傭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可惜的是,曹御史的疏谏却“不极”,未能引起乾隆帝的警觉。《中华录》记载,述夔及其子怀念(当为怀祖)墓剖棺戮尸,弟子徐首发等及其孙同罗刑祸于京师。三世镮首,沦为奴仆。生平著述尽毁。原礼部侍郎兼尚书的沈确士亦以附逆罪,夺謚撤祀。徐案的牵连者无一幸免!悲哉!后人沙元炳作诗叹惋:“诗案眉山万古流,无人垂涕说新州。翻一狱  千口,掌大茶一柱楼。”
徐述夔虽遭戮尸、被枭首,但其名仍永垂表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文大辞典》依旧隽刻着他们的名字。在清末,人们为了纪念徐先生,便为这建祠立碑,将旧一柱楼翻修一新,使之重放光辉,并请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之题名“古一柱楼”。后,毁于战火,甚是可惜。
徐述夔得以在中国文化史的丰碑上有一席之地,仅仅是因为徐诗具有反清倾向,仅仅是因为徐氏遭祸具有崇高的美感?当然远远不只这些。因为艺术的力量和生命在于真实,虚假则是艺术的致使内伤,讲真话、写真实、发真情应是文艺创作最起码的要求,《一柱楼诗》便是徐述夔真情实感的抒写,但它却成为清代康乾盛世乃至整个清代文学重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特殊的社会状况和文艺状况的原因。人们呼唤真实,企求真实,是因为真实曾遭到了最野蛮、最粗暴的残踏和蹂躏,文学狱便是其中之一。徐述夔案前就有好多次文字狱。一柱楼诗案的真面目又是如何的呢?
一七七八年(乾隆四十三年)春,东台县民徐食田(徐述夔之孙,徐怀祖之子)与蔡耘发生田亩纠纷。此时,正值东台县出示乾隆帝有关收缴违碍书籍的告示,蔡耘堂兄蔡嘉树得知徐家曾私刻诗文,便想趁机敲诈徐食田、徐食书兄弟。徐氏兄弟因私藏祖文诗集,胆气不足,便于四月初六将已刻诗集与书板呈交东台县知县涂跃龙,〔补:四月初九,蔡嘉树将《一柱楼诗》等上呈知县,涂跃龙从沈德潜撰写的《徐述夔传》中看到徐述夔还有未刻的其他文稿,便要徐食田再行呈交。于是四月既望,徐食田又将徐述夔未刻抄本四种(《未刻古文》、《未刻论语摘要》、《未刻诗余》、《未刻蘧堂杂著》)上呈东台县。〕涂跃龙一边将徐蔡田亩纠纷案了结,一边将《一柱楼诗》等呈交江宁(今南京)书局查处。江宁书局接到《一柱楼诗》,因原书未粘签以示违碍之处,便退还东台县,要求加签。蔡嘉树因不满于田亩案的判决结果,就私自跑到江宁,向布政使陶易控告,并将《一柱楼诗》中“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名摘出,认为是“非常悖逆之词”,并且不说徐食田第一次缴书的时间四月初六,只提第二次缴书的时间四月十六(既望)。因为乾隆谕旨说,只要在限期内主动呈书到官,即可免究藏书之罪;假使他人告发,被迫缴书,其罪不可恕。由此可知,蔡嘉树的目的是使徐食田主动呈书的性质变成遭检举而被迫缴书,可谓用心狠毒。陶易命其慕僚陆炎代拟批交扬州府就近查办的牌文,批语中有“讲论经传文章,发为歌吟篇什,若  字句失检,涉于疑似,并无悖逆实迹者,将举首之人即以所诬之罪,依律反坐”等语。
案子转到扬州府,知府谢启昆仔细阅读《一柱楼诗》,将诗中的违碍之处逐条答出。谢启昆此人熟通官场,老奸巨猾,他并未将此呈报给布政使陶易,却密告于两江总督萨载。(萨载遂将《一柱楼诗》多悖逆之处向乾隆报告,并建议“徐述夔虽已身死,其尸骸应锉戮,其孙亦应以重治罪”。)此时江苏学政刘墉在金坛按试,如皋县民童志  将《一柱楼小题诗》及《徐述夔传》递呈学政大人。刘墉看毕,因其诗“语多愤激”,“或者因愤生逆,亦未可定。其所著述如有悖逆,即当严办;如无逆迹,亦当核销……。于是将此事交与两江总督萨载及江苏巡抚杨魁办理,并具折奏闻乾隆帝。萨载亦不敢怠慢,急忙向乾隆帝参奏,认为“徐述夔虽已身死,其尸骸应锉戮,其孙亦应以重治罪”,杨魁将徐家“男妇大小家口逐一查点,严加管押,并将房屋田产箱笼书籍家伙逐细查明,按件封贮,委员督同县役昼夜看守”(见萨载折)。乾隆帝阅罢徐述夔诗集后认为:“《一柱楼诗》各种妄肆诋讥,狂诞悖逆”,雷霆大发,“俨子徐怀祖并敢将伊文逆词公然刊刻,均属罪大恶极”,“沈德潜敢为逆犯徐述夔作传,……实为丧尽天长,负恩无耻。”(《高宗实录》卷一○六八)逐连颁上谕,严旨切究,并将此案交军机大臣等议处。据《掌故从编》(第九辑)记载,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等遂旨锁拿徐良田兄弟以及关涉者十余人,会同刑部严刑审讯,奏报《一柱楼诗》“犴肆谬妄”,“悖逆不法”,徐怀祖刊刻逆词流传,实乃“父子相继为逆”,“照大逆凌迟律  碎其尸,枭首示众”。(补:“正犯之子、孙、兄弟、兄弟之子,年十六以上皆斩;十五以下及妻、妾、姊、妹,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其他众人据记载分别得到下列的判决:徐食田,照“大逆知情隐藏律”,判处死刑,“所有财产照律入官”。徐食书,“依缘坐律”,判处死刑。徐首发、沈成濯,照“大逆知情隐藏律”,判处死刑。陶易,“身为藩司大员,管理江宁,查缴书籍总局”,“不亲加检阅,详送督臣承办”,“欲反坐控告逆词之人”,照“故纵大逆者斩律”,判处死刑,“以为大员负恩玩法者戒”。(据阿桂奏折可知,陶易未斩而毙于狱中!)谢启昆,“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涂跃龙,“杖一百,徒三年”。已故沈德潜因誉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遭“所有官爵及官衔谥典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亦一并撤出”,(乾隆帝谕),且位于苏城  门外墓地祭葬碑文亦被仆毁。一代名士,死后却遭如此恶谴,令人骇闻。
死者戮尸,生者凌迟,家族亲友沦为奴隶,手段残忍,震骇天下。这种手段不仅打击了汉族文人的民族意识,而且严重打击了士人的人格尊严。文字之狱,使读书人思想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窄。只能如龚自珍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咏史》)文字狱的加剧从侧面表明清朝统治已走下坡路,这就是《中国通史》中所讲:“一个王朝,越是处在强盛的时期,在政治上越能包容大度,具有越强的自信心。相反,一个王朝处在日趋衰朽的时刻,越是难以自保,越加偏狭疑忌,强化暴力统治。”(《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此贴被jiangbeigege于2010-9-6 14:47:52编辑过] 
  
摄影俱乐部斑竹认证
  • 发表于:2010/1/11 8:58:47
  • 来自:江苏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 幸福海
  • 发表于:2010/3/3 17:29:19
  • 来自:江苏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那个地方的人,小时候就听说过,所以说好多的事情祸从口出,闲谈莫论国是,

(0)
(0)
  
  • 醉卧山寨
  • 发表于:2013/5/17 17:30:11
  • 来自:江苏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算是如东非常有影响力的事件,政府应该好好重新建设一下一柱楼吧,这个可是文化建设啊。
(0)
(0)
爱生活,生活爱你!
  
  • 优然
  • 发表于:2013/5/20 15:53:41
  • 来自:上海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们领导很难去关心文化建设!
(0)
(0)
你若安好,我便快乐。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