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首页>>
论坛
板块导航
今日新帖
美图欣赏
每日心情
车友生活
摄影俱乐部
美食俱乐部
业主俱乐部
|
信息
招聘
房屋
二手
车辆
交友
教育
生活
商业
宠物
|
逛街
婚嫁
家居
酒店
美食
汽车
亲子
|
百科
历史
文化
旅游
特产
辖区
法律
问事
|
黄页
黄页大全
电话查询
|
下载APP
登录城市通
注册
分类
招聘
车辆
二手
商机
房屋
法律
交友
宠物
培训
生活
社区
社区
贴图
促销
爆料
贴吧
导航
逛街
家居
美食
汽车
婚嫁
酒店
全部
优惠
优惠券
促销信息
有奖参与
其他
黄页
百科
电话
本地通首页
如东概况
辖区导航
如东旅游
如东美食
如东特产
如东文化
如东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
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辟我草莱”,追溯如东!
“辟我草莱”,追溯如东!
关键词:
“辟我草莱”,追溯如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相关机构:
如东热线
电 话:
0513-84068048
网 址:
http://www.rudong.org.cn/
感谢
zhangxiuyi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点击率:
42224
已有
1
网友参与纠错
她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隶属南通境内。地处东经120°42′—121°22′,北纬32°12′—32°36′,东面和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
对于其“如东”之名我一直存在疑惑。如皋、海安和通州之名均是根据当地多水临海的特点而来的。比如,如皋之名,始见于《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而“如皋”之意,见于《春秋左传》:“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因此“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而海安、通州的含义更加明了了。
但是,“如东”若是解释为“去东方”之意,甚为模糊,不能体现其同于其他周边的特点。同时,在《中国地方志联合书目》的统计中,南通地方志一栏下,出现有如皋、海安、通州,甚至现在是如皋一个乡镇的白莆的地方志数篇,但是没有如东的地方志。而在如皋的数篇地方志中,所描述的区域包含有现在如东的大部分地区。东晋义熙七年(411)设置如皋县后,今如东长期为其辖地。其间,或撤县,或复置,均未尝分离。直至1940年如皋县划治为二,其东部单设为今天的如东县。故取“如皋东乡”之意简略而成“如东”。
此名并没有多么久长的历史,但是这个地区在甚为久远的时候就著名于世。在汉朝,今如东中部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这块沙洲与古扬州东部的沙咀相接。随着唐朝、宋朝时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筑,如东的陆地区域逐渐稳定下来。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国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掘港庭(亭)沿海村”、“村内有国清寺”、“闻道扬州掘港难过”等记述,而“掘港”正是而今如东的重镇,“国清寺”也依然香火延续至今。
“扶海州”之名在史上可略表如东如今之地域,《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西汉时“扶海洲”为东经120°70′—121°15′,北纬3732°13′—32°37′,与今如东县城地域正好相符。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词》一百首之开篇两句“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确指了这一方位。“扶海”之名之意更能符合其疆址之特色。因此,在如东境内如今建有一条长两百米的“扶海州”复古街,街内秀阁巧院,雕栏玉砌;砖塔凉亭,飞檐斗角;牌楼高耸,楹联醒目。市井繁荣,街面兴旺。茶馆酒肆,高朋满座;书店画廊,顾客如云。“扶海洲”街北去300米有公园。园内建3层楼阁一座,名“扶海阁”。枝头珍禽鸣叫,窗前横笛悠扬。推窗凭栏,引颈眺望,老街石道,串场河水,宾山晨曦,碧霞夕照尽收眼底。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27)》中有记载:“海陵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临淮郡。后汉省。晋太康初,复置海陵县,属广陵郡。东晋末,始置海陵郡。宋齐时,海陵县皆属广陵郡,而海陵郡治建陵县。梁时始为郡治。隋复废郡。唐初置吴州,改为吴陵县,州寻废,县仍曰海陵。南唐以后,为泰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建陵废县在州东北七十里。本东海郡属县。晋义熙中,侨置于此,属山阳郡,寻属海陵郡。宋齐时为郡治。梁仍属海陵郡。隋省,寻析置江浦县于此。大业初,复省入海陵县。或曰:秦汉时,东阳废县在州东百里。其东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州,今堙。”“又东”之描述正是描述了如东在海安之东的方位特点。
古“扶海洲”地域即今之如东县,原为海中沙洲,历经沧海桑田,演变至今。洲之成陆可远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清《扬州府志》载:“秦汉时州(泰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嘉庆一统志》中载有“掘港在县东江中沙洲上”。又据《后汉书》记载,广陵郡为刘邦侄吴王濞之封地,“扶海洲上有草名师,其实食为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至冬乃讫”,说明“扶海洲”已列入版图吏治,且日渐发达。
后历经历代先人辛勤劳作,立信垦荒,逐渐繁华。原先,掘港有一古庙,面海开门,门上有匾额,书四字于上“辟我草莱”,意即披荆斩棘,开辟荒滩。是为后人感念先人之开路巨功而立,意表永世不忘,风扬精神。在这样的精神的感召下,历代如东人将一个以晒盐为主业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为如今繁荣昌盛的长江北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
坚持在秘密渡口的戴银珍一家
·
如东南坎攻坚战
·
血战耙齿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聘信息
|
本站服务
|
联系留言
|
版权/隐私
|
举报投诉
|
城市联盟
电话:18761760935 传真: 邮箱:344022031#qq.com
地址:如东县掘港镇 网站制作·广告投放:18761760935 邮编:226400
Copyright © 2004-2023 江苏巧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城市联盟
""